阴阳的哲学含义:阴阳是中国古时候哲学的基本范畴。气一物两体,分为阴阳。阴阳是气本身所具备的对立统一属性,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,所谓“阴阳者,一分为二也”(《类经·阴阳类》)。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。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:阴阳不只贯穿于中国古时候哲学,而且与天文、历算、医学\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,—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,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进步。阴阳的对立、互根、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,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。
阴阳与矛盾有什么区别: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,但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有什么区别。这种不同表现为:
(1)阴阳范畴的局限性:唯物辩证法觉得,所有事物内部所包括的对立都是矛盾。矛盾范畴,对于各对立面的性质,除去指出其对立统一外,不加任何其他限定。对立统一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现象。因此,矛盾范畴适用于所有范围,是事物和现象最抽象最普通的概括。而阴阳范畴不只具备对立统一的属性,而且又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规定,是一类具体的矛盾。阴阳是标志事物肯定的趋向和性态特点的关系范畴。所以,阴阳尽管包罗万象,具备常见性,但在无限的宇宙中,阴阳毕竟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,其内涵和外延比矛盾范围小不少,其适用范围有;定的限度,仅能对宇宙的事物和现象作一定量的说明和概括,更不可以用以说明社会现象。另外对于唯物辩证法来讲,具体矛盾的双方,如有主有从,何者为主,何者为从,则视具体状况而定。但阴阳学说觉得,在相互依存的阴阳矛盾中,通常情况下阳为主导而阴为从属,即阳主阴从。在人体内部阴阳之中,强调以阳为本,阳气既固,阴必从之。“凡阴阳之要,阳密乃固……阳强不可以密,阴气乃绝”,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,故天运当以日光明”(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)。阳气是生命的主导,若失常不固,人就折寿夭亡。因此,在治疗疾病时,倡导、“血气俱要,而补气在补血之先;阴阳并需,而养阳在滋阴乏上”(《医宗必读·水火阴阳论》)。总之,阴阳学说对矛盾双方的性态作了具体限定,一方属阴,一方属阳,阳为主,阴为从。一般说来,这种主从关系是固定的,这也表现出阴阳学说的特殊性和局限性。
(2)阴阳范畴的直观性: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打造在高度科学抽象的基础之上的,是宇宙的根本规律。而阴阳范畴,因为当时的科学进步水平的限制,使阴阳范畴还不可能超出直观的察看的广度和深度,不可能具备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,总是有肯定的推断的成分。
阴阳的医学含义
阴阳范畴引入医学范围,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,成为基本的医学定义。在中医学中,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,是标示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点的范踌,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,如明与暗、表与里、寒与热等等,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况,如动与静、上与下、内与外、迟与数等等。
总之,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方面的阴阳属性,是相比较而言的,是由其性质、地方、趋势等方面所决定的。阴阳是抽象的属性定义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定义,也是一对关系范畴,它表示各种物质特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。所以说:“阴阳者,有名而无形”(《灵枢·阴阳系日月》)。
阴阳的常见性
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,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爸爸妈妈,生杀之本始”(《素问,阴阳应象大论》)。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,从宇宙间天地的回旋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。都是阴阳用途的结果。凡属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,或同一事物的内部,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,剖析其各自的属性,如天与地、动与静、水与火、出与入等。
阴阳这种相对性表现为:
(1)相互转化性:在肯定条件下,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,阴可以转化为阳,阳也可以转化为阴。如寒证和热证的转化,病变的寒热性质变了,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。在人体气化运动过程中,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,物质属阴,功能属阳。二者在生理条件下,是可以互相转化的,物质可以转化为功能,功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。假如没这种物质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,生命活动就不可以正常进行。
(2)无限可分性: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阴阳之中复有阴阳,不断地一分为二,以至无穷。如,昼为阳,夜为阴。而上午为阳中之阳,下午则为阳中之阴;前半夜为阴中之阴,后半夜则为阴中之阳。伴随对立面的改变,阴阳之中又可以再分阴阳。
相关文章推荐